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人的生活需求,大体可概括为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二者虽互为依存。同时又有明显的差异,少年时代虽然家庭富有,可我实际上过着中等偏下的温饱生活,先父过苛的节俭,有时还要饿肚皮,除了母亲做的布鞋和草履以外皮鞋也没穿过。我领第一个月的工资,在宜宾桃园酒家出洋相(一个人要了快一席人才能吃完的菜,在招待员善意批评后代我退了大部分菜)。日本飞机连续一个多月的轰炸,曾震聋过我的耳朵,随后又有内战中的兵荒马乱,只有几位在我家租房的东北流亡学生给我带来了生活的新鲜气息。解放后我们兄弟姐妹在一起时,常戏称先父是毛主席的好公民,因为他辛苦而又克俭地把积累的大量财富,毫不浪费的交给了政府,我们颇有“划不来”之感。但是,又以今天我在阆中的三个弟妹,为争夺父亲留下的不多的(落实政策时退了一些房和地)遗产,互相攻击已经到了置对方于死地的程度来看,可见给后人留财莫若留德,是真理之言。反观我们在外地放弃了遗产的三个,生活也决不比他们差。由此看来,幼年时生活标准低点,似乎也是有利于人成长的一个方面。

我这一生的工薪收入,在各个时期都处于中上水平,水文站的五年每月虽只有42元,但另有18元野外津贴,(当时猪肉0.2-0.4元/斤)。1956年进大学前工资上升到74元并带入大学,没有料到在动力系居然排第十位且长达1-2十年之久,前十年我的收入主要用于:1、代父偿还土改时向李清心的借款300元。2、购买公债三百多元,债券全部寄回补助父母生活。3、供养二妹在渝由初中直到大学。4、零星帮助其他四个姐妹,总之那些年除了自己起码的衣食外,头脑中本身也没有想多挣钱或多存钱的经济概念。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当澄玉妻首先走出家门,1979年底到北碚辅导电大,课时费虽才1.5元/时,每月约30多元的收入,已使我家的生活开始改观。在市场上当时别人不敢问津的我们却可以出手,更为重要的,它使我们看到了不依赖排队等大锅饭,而自己创收以改善经济生活的希望。因为此前只有寄望于按部就班的提职提级,而就我的感受,社会主义远不是它宣传的那么公平和平等。不仅衣食住行,连视听权都是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度,关键还在于它的职和级并不是真正按劳或按市场公认来确定,它常常是官定,一切要领导来认可。在中国社会各阶层和后代中形成靠官和要官的恶劣风气,我经历了两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1980年上半年,市电机学会请我作用分析的学术报告,由他们联系付款的重大车班,把原校长使用的(老式)华沙轿车开到后见我不是教授,司机居然又把车开走说是给我换部吉普车。无怪乎后来我在市当顾问,企业派奔驰车接我,在学校内的马路上碰上校头头们步行时,我下意识地叫司机开慢并伸出头来向他们招手。就是那段时期,他们在全校大会上还以侮辱的语言骂出外上点课的老师是充满“铜臭味”和“为五斗米折腰”,其实我想这只不过是他们手中权力受到某些挑战后的愤怒表现而已。第二个例子是当我手头已有大把的项目,在朝天门候船的晚上到重庆饭店花钱品尝一夜,尽管床位很空却也因不是台胞和级别不够而遭拒。

青年人对改革开放不仅适应快而且要求迫切,其原因不仅在于他们头脑中的框框少,其实也是他们自身利益的要求。因为一经引入竞争机制就必然要打破论资排辈,而年长的不少人则更想利用已有优势去循规蹈矩以取得高职高薪,那时他们不仅对科技收入不屑一顾(当我把因参加测试而应该收入的几十元钱送到一位名教授手中时,他不仅拒收且视为侮辱)。这些人常斥责别人是“暴发户”,讥笑杀黄鳝的和做生意的成了万元户,其口头禅就是凭他们的工资怎么可能呢?我曾经同情过一位教研室主任,我当系工会主席时为吃补助他向我述说其如何清贫,身体不好还借钱买了些很贵的书在读等。但当我把一个1.2万元签好的合同让他时(就在学校旁的自来水厂的能量平衡,实际就是他的专业,几台水泵效率的测算)他竟害怕(怕影响升职)去做而推谢,宁愿清苦,可惜的是两年后即病故了。

职称评定的早期,确实提升了不少优秀人才,但是不久就成了大锅饭,最初评个讲师都有点不容易,后来大家都是了,副教授的情况也差不多,有些人退休时还来个退聘副教授。在中国一切运作都是自上而下的党办和官办,职称评定何能例外,大学的一切主要行政官员现今都是教授了。这一点我在较早时就感悟到了,我既不愿先“红”后官又不愿久等即毫无兴味的按资排辈,最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发挥自己之所长,勤奋而大胆地走上科技开发之路。

在我这一生中,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高低潮是同路而行的:饥饿年代起码的理想甚至礼仪也都没有了,吸烟也是在那个期间学会的。最严重时从午饭后(下围棋)到午夜入睡前竟然吸了三包半,嘴上和手上的烟熏黄班肥皂水洗、用刀都却不能除去。劣质烟每月也只定量两包、当时不仅留下自己的烟屁股而且还在街头拾烟屁股,然后剥开用纸卷着抽!就在那个时期,我母病重无人照应,座在马桶上起不来,要等进城卖菜的乡下人从家门口过路时,才帮忙扶起!身为其子我深感耻辱和内疚,这也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改革开放和科技开发,使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达到了一生的最高点。随着改革的进程工薪和奖金都有明显的增长,科技开发的兴旺更使经济收入大幅增加,上缴校系的部分大大的超过规定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也使我自己率先成为了“万元户”,作为科技项目的主持人和法人。较大的项目一个就可收入近万元,当时最高工薪的教授与我的工资差额尚不足200元/月,青年人对我投以羡慕的目光并希望介绍项目或到我下面来做事(当时我拒绝电视、广播。向校工会捐赠了十幅围棋、资助了学生围棋比赛,还有共青团的活动等)。但一些有职位的人则投以复杂的目光,个别人更是直呼“土老肥”和“暴发户”。其实,除去子女学费、购房、装修及买新家具和家电等,到我退休前夕,我俩也只留了约五万元的存款,它也就是我达到的最高点了,因为以后只领养老金,若再有增涨,那是孩子们的贡献了。

技术开发的势头那么好,为什么后来我未继续发展下去呢?实际上是90年就开始扫尾92年就全部结项了,说起来有两项原因:一是我快退休而且要出国探亲;二是腐败之风,那怕在小小的科技开发中也日渐严重。不仅拿课题时需要向有关官员送贿赂,就是自己辛苦的做完,也必须给他们送钱才能过关,我虽是市长指定的市能平办公室的顾问,就是这个办公室的主任。扣发我主持完成项目的合格证,我们互相顶了半年他仍不发给某企业合格证,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我和妻一道把他叫到汽车站送他600元(什么手续也没有)第二天他就电话叫企业领证,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最初我总自责自己“行贿”,后来细想此事乃是我受到了敲诈,钱我是完成合同依法挣来的,他不勒索我怎么会给呢?而以前的许多项目都未这样经历过。首先是我不愿同流合污,其次也不愿因再多挣点钱而玷污我即将退休的清洁的一身,更不愿因此而波及家庭和后人,决定收兵后相当于提前3-4年就退休了。后面这3-4年教学工作干得极少,因为教研室与我友好的两位同事,家境有困难,他们要我“高抬贵手”,由他们分担我的工作量挣钟点费,而把教学工作量填入我的表中以保证我顺利退休,这才使我有了充足的时间学习打网球,以及参加全国性的围棋比赛等。

对我个人来说,在温饱和政治压抑解决之后,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还能得到发挥,这是最为愉快的了。这种好的心情也推动了我自身的良性循环,首先在生活方面自律,如戒烟、限酒、控制娱乐、注意形象等。在精神方面则想通过改进自己来和谐环境,严防倚老卖老,善待家人,通过反思我向过去遭我打击的弟妹主动认错道歉。对中国社会现象的反思诱发了我研阅人文书籍的浓厚兴趣(女儿给我推介的一些读物使我受益匪浅)。良好的心情还推动了良好的心愿,这些年我不辞辛苦义务地,从搞好周围环境卫生,到世纪之交为重大引入捐款(99年3万元港币的灯光工程和2000年的20万港元网球场新建费)为社会做了些有益之事。好心情还使自己的心态年轻,没料到在激烈的网球竞技中,我还能当上近十年的重庆市(老年)代表队员,并多次在分区和全国比赛中获双打前三名,还多次代表重庆市参加了“劲松怀”全国老年围棋比赛。虽然青年时代我就非常喜欢体育运动,(大学时参加过重庆市马拉松赛、是系际足球冠军队的主力后卫、举重达到了三级运动员的标准等)但只有到了老年,才真正有点像一个运动员,它给我带来了不少的生活情趣和信心,使我结交不少的朋友并能去许多美丽的地方旅游。当91年在井冈山上,重庆与东道主江西省老年围棋队决赛时;当97年在南充西南十省市重庆与东道主南充队决战时;前面都战成了二平,决胜局恰恰都该我出场,围棋我坚持到所有150台比赛完后,在众人围观掌灯读秒的催促声下,最后因对方误算而我中盘获胜;网球我抗住了众多的围观和喝倒彩声,在抢七的决胜盘以13: 11险胜对方,分别获得了围棋全国第六和网球西南第一的成绩(并报了省网球运动会输给对方的一箭之仇)。这其中的快乐颇类似于足球或NBA出现的激动场面,它岂是旁人能够给予或金钱所能买到的!甜蜜的回味使我省悟到,那怕是老年的退休生活,也需要自己去寻找、创造和奋斗,才能使夕阳更加美好。

这本回忆录也是我在前述的美好心情下写成的,在这里不仅概括地叙述和总结了我退休前的生活;记述了应该向后人交待的事(如家史和健康史等)和我想向后人说的话;同时还交流了我的一些人生悟道,并希望它能对你们有所助益。就我自己而言,回忆录可以帮我弥补一些过去“业余父亲”和“口头严父”之不足,同时通过撰写时的回味和反思过程,学到了不少新东西;还诱出了不少“饥饿感”。例如想学计算机上网、想了解更多的西方人文知识等等(因为中国不只落后在科技和经济这些公认的方面,而人文方面的不足至少还未被多数国人感悟和接受)。虽然我的文笔并不很佳,但在完成之后,我感觉清晰并前进了一步,我也深信它对我今后的生活将产生良好的影响。

最后我要衷心感谢澄玉在撰写过程中给我的合作与帮助。

 

诗几首

虽从未习过韵律,然可借诗以抒情怀。

迎亲人二首

                <一>    1998元旦珠海

壮志凌云跨重洋,劣汰优生异境长。

求知图存谈何易,喜得今朝现倪裳。

<二>

任凭世界万千变,探亲问故遍人间。

骨肉亲情金不换,重洋万里只等闲。

悲欢离合人易老,难得赤子心相连。

 

 

迎同窗

                    其一    1997年迎重大同学

秋高气爽迎同窗,良朋相聚叙忠肠。

开怀畅饮忆往昔,妙语纵横话仓桑。

潇洒不为名利苦,超脱抛却成败伤。

夕阳暖照成年蕊,岁晚犹闻满苑香。

 

 

 

           其二    1998年9月水专班同学相聚重大

峥嵘岁月实不易,少时同窗耄又聚。

澄江攻读怀壮志,博浪长江风流急。

一讯飞报警洪泛,千资传世富国安。

皓首喜迎高峡现,兴衰荣辱一寸丹。

江驯国盛心泰然,淡泊平静渡晚年。

注:指修大三峡必需的水文资料

 

 

                    贺团圆    1998年元旦  珠海

江河入海归大洋,跨越时空见爹娘。

谁道人间真情少,团圆之乐胜天堂。

 

 

贺姨妈80大寿词

东方女性,贤淑慈祥。

节俭负重,育后有方。

辛劳何惧,风雨无妨。

逸然自得,长寿安康。

平凡伟大,异词同光。

 

 

      赠吕品     2000年1月   珠海海湾大酒店

两年弹指一瞬间,

吕氏春秋刮目看。

品味人生何处去,

浪口风尖最迷人。

 

 

                  送亲人    2000年1月  珠海

千喜乘龙跨大洋,

儿女有志在四方。

品味人生新天地,

超脱成败何忧伤。

征途风寒夜半时,

故土亲情暖心房。

 

 

               昆明游感    1999年6月

久暮春城风光丽,

而今世博更添粹。

天赠填池碧波笑,

地赐西山石林宝。

万木千花竞争艳,

游客如云醉乐酣。

难忘故枝四维柳,

纵使神仙亦愿留。

注:罗、柳是当时设宴欢迎的二位昆明同学

 

 

赠贵森

甥舅同饥共历艰,

三十余年各登攀。

家业仓桑人易老,

唯有亲情似苍山。

注:他家现住洱海苍山旁6

我的著作                                                                                                                                              4.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