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企业用能诊断提供的大量信息,为节能的理论与运用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完成的理论性的研究有:

  1. 蒸汽动力厂的用分析研究。

  发表于82年重大学报,报告于80年厦门全国首属用分析学术会议。

  1. 川东天然气净化总厂用分析研究

  发表于90四川能源,报告于省能源研究会。

  1. 重庆市用能状况分析与节能潜力研究。

  项目由市科委下达(经费3.75万元),成果获市软科学三等奖。

  1. 重庆市小压差发电的开发研究

  项目由市科委下达(经费0.5万元)

  1. 重庆轮胎厂能源有效利用研究

  项目获省教委三等奖

其实我完成的量最大而又最有效益的,是工厂的余能回收利用工程项目,这里我只选三个项目以作简介。

永川柏林酒厂和万县纸厂的蒸汽用量很大,但工艺用汽压力很低,在2·5KG/ c㎡左右,但其现有锅炉的铭牌出力为13KG/c㎡,利用二者之差可以先发电后用汽,它们分别可发电300KW和500KW,该二工程的可行性研究,设计和安装后的调试运行均由我组织的一班人承担,这样实际的工程对教师而言其难度是可想见的、承担的风险与责任也是巨大的,可我还是兢兢业业的完成合同,并终于通过了为时一周的试运行与验收。纸厂厂长当时高兴地说:“我这厂只需售电而无需造纸了”(因为这种发电成本很低)。酒厂本因缺电而不能造酒,现在依靠自发电力已能维持酿酒生产,从而挽救了一个企业。但可惜的是好景不长,我始末料及的是该二厂均缺乏发电所需的高素质人员,我们一班人在场时他们就能运行,待我们离开他们就事故频出,最后连厂长也怕发电带来的责任(和麻烦),终于在运行一个多月后就停机了,项目似乎成功又似乎失败,归根结底是失败,因为企业最后不仅没收利,反而带来了各种损失,我只能遗憾地内心疼痛。

一个例子是成功的,当我按合同进入成都川棉一厂做能评测试时,我就注意到该厂三效蒸发器120-180吨/时的喷射水应该而且可以回收利用。在我做出方案改进装置并设立监测专点,经对改进后装置的近一个月的监测,射水完全不含碱了,回用此水于印染洗布全厂都放心,此工程的效益相当于给缺水的成都市新建一座年产10万吨的自来水厂。虽然由于种种人为原因我未将项目报奖,但企业方面待我也不薄,他们厂长乘专车给热力系送来感谢的礼物和锦旗,并直接向我个人颁发5000元的现金奖励,这在当时是非常不容易的。那几年我的足迹遍布各耗能万顿标煤以上的大厂,完成的类似项目很多,以上只是不同类型的例子而已。

企业能量平衡                                                                                                                                           我的著作